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苹果产品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企业的名字——对话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先生
来源:深圳政协发布时间:2017-10-30
主持人:万捷委员,德国最近提出了工业4.0,英国人也提出了2015年工业科技计划,包括日本、美国都有相应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从目前整个行业实际上在不断地向科技和艺术两个方面转化,不知道您对这方面有什么新的看法?
万 捷:印刷行业有一千年的历史,我一直认为这个行业本身就应该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其他产业,都应如此。因为产品不仅有功能性,还应有艺术、视觉的效果,要能呈现生活中的美。
主持人:雅昌在您的带领下一直坚持着传统工匠的精神。我们看到了这么多作品,都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其实传统工匠精神中也包含了很多创新元素在里面,这些新科技对于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条件或机遇?
万 捷:两方面吧,如果说纯艺术、新的当代艺术,都与科技离不开。比如说中央美院,上次有一位褚志杰教授,他带着他的一群研究生、留学生去科技院体验生活。我就点个赞,说你这样做很牛。现在许多艺术创作,特别是当代的艺术创作都与科技分不开。用艺术的形式把科技产品诠释出来,呈现出极美的艺术效果。此外科技给制造业带来效率,也带来产品功能的强大,还有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得更紧密。比如说,过去有些科技你想做到很美,但技术上达不到。比如想把手表做得很薄、电池做得很精致,但技术实现不了。你必须得厚、得重、得丑。但现在科技帮助我们实现了愿望,使产品的视觉、触觉、感觉焕然一新,日臻完美。
主持人:通过您介绍,我们看到科技与艺术二者是相互融合的,艺术借鉴了科技,通过科技完成它的创作,同时科技也需要艺术使产品瑧于完美。
万 捷:就纯科技来说它没有什么意义。科技只有能够为人类生活、发展包括环境的改善带来进步做出贡献,科技才有意义。科技发展到极致就是艺术。比如有些一流的心脏医生 ,他做手术时做得非常完美 包括手势、动作,都非常非常之完美,也就是做到极致时,就会成为艺术。科技的进步、工业的改变包括制造业的改变,一方面造福社会,一方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主持人:纳米技术的提出 ,使我们变得更微小,先进科技的提出,可以使我们达到非常薄的状态。文化兴文明则昌盛。我们要打造工匠精神其实也是新的创意、新的征程。那么通过工匠精神推进科技发展,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也观察到您们公司近年来获了很多国际大奖,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万 捷: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更多的技术是应用。我们有很多发明、专利,可能是这个行业里专利是最多的企业。我们认为对行业、专业化、艺术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公司是只做艺术服务的,包括艺术印刷、美术馆、博物馆和大众艺术。为此,第一我们团队本身很多都是美院毕业的、国外学习艺术回来的;另外我们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方面,比如说摄影技术要求非常高。因为摄影是发展历程比较短的一个艺术门类。我们要研究摄影发展史、历届摄影大师作品的风格、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品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更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再者,还要借助科技手段来表达。就是这个图片要怎么样去表现最好、用什么样的印刷方式、什么样的材料等等。所以我们在做这些作品时 ,第一个要非常非常的专业化,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专业化程度是遥遥领先。也就是您刚刚说的工匠精神。我们的口号是:把每一本书做成一件艺术品。
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为艺术的公司。它原来叫苹果电脑公司,乔布斯获奖回来以后,把电脑两个字拿去就叫苹果公司,它变成一个综合公司,它的logo也是换了很多次,它的产品都非常艺术。
万 捷:乔布斯逝世5周年,苹果公司要做一本书。我们团队经过两年研发,就在这个楼里完成了苹果这本书,全世界只有两万本。这个书是完全按电子产品做的,从色彩呈现、材料选择、包括对整个的图像的处理,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苹果的产品中第一次有我们雅昌的名字、是中国企业的名字,这本书也是作为艺术品呈现给乔布斯迷。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雅昌在这个过程中,雅昌的优势在哪儿?
万 捷:优势是综合的。第一个是对艺术品的理解,第二是在印刷技术上的把握和研发,因为很多技术它是有特殊要求的,专为了这本书来做。这些材料以前全都没有用过,只有依靠技术。我们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因为我们过去所有做的全都是艺术品, 艺术的东西它本身变化很大,如艺术家创作的变化,需要非常强大的研发来配合。现在很开始讲文化和艺术,你要了解品牌与艺术如何结合、 受到什么灵感启示、用什么样的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所以每个品牌都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与艺术融合得越来越好,才能将产品做到极致,让用户享受到产品功能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此外,我们还有雅昌艺术基金会和流动美术馆这些品牌。
主持人:在研发过程中,应该是不断吸取灵感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您的团队包括您个人,灵感来源于哪儿?
万 捷:我们的人就像块海绵不断吸收着来自中外优秀艺术的精神养分。我们这儿每天来的都是艺术家、设计师、科技人员,我们的团队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艺术养分。创业初期我一个人教大家怎么做,有时候说了他们也听不懂,甚至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后来我把我的同事一个个送到国外去学习。每年的我们大概有20多个人去不同的地方学习,有的去美国,有的去日本,有的去欧洲去学习。另外一方面我把世界最顶级的艺术家请进来。第二,我们把佳士得的国际传媒总经理请过来(苏格兰人)。我们还请了日本、意大利、瑞士的专家来公司。另外还请很多艺术家做我们的顾问,你在门口墙上会看到很多艺术家与我们的合影,都是全世界顶尖艺术家。
编辑:唐娜